楼凤阁论坛官网入口_万花楼论坛信息网 _广州品茶qm百花丛_全国茶楼信息网

首页 > 文明网评

用阅读点亮城市文明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5-05-12

阅动太原·用书香赋能城市文明

??阅读,是涵养城市灵魂的根系;书香,是文明跃升的密码。太原市坚持以“书香太原”建设为抓手,持续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工作,构建覆盖城乡的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在全社会形成了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我将从三个方面分享太原的探索与实践。

??更新阅读空间,织密书香惠民脉络

??太原市以“一馆两店三屋”体系构建全域阅读网络,让市民尽享“家门口”的阅读便利?!耙还荨碧嶂噬叮禾型际楣萃ü布脑旌凸δ苡呕蛟臁笆楸尽笔酵夤塾搿笆樵骸笔娇趴占?,提供24小时自助服务。全国首创的马克思书房累计接待42.5万人次。建成37个分馆(服务点)、68座自助图书馆及8座城市书房,有效打通了公共阅读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两店”转型创新:国有书店通过共建“党建书房”、改造传统空间、打造公园城市书房,全方位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和精神追求。文瀛城市书房获得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年度最美书店”荣誉称号。民营书店以空间体验、产品运营、服务互动为核心,构建沉浸式文化消费场景。?“三屋”基层扎根:农家书屋强化硬件管理,社区书屋推行“书屋+”模式,职工书屋开展“阅读经典好书 争当时代工匠”等主题活动,进一步激活全民阅读热情。通过“馆—店—屋”三维共建,全市共有公共阅读场所1833处,构建起处处可读、时时可读、人人可读的“15分钟便民阅读圈”。这些倾心努力,如播撒书香种子,为建设城市文明筑牢温暖基石,让市民在知识中感受文明力量。

??丰富阅读产品,满足多元求知渴望

??太原市以“丰富阅读内容”为轴心,构建多维联动的全民阅读生态。聚焦精准服务,针对青少年开展“关机半小时 书香伴成长”“护苗行动”等活动。为残障群体提供“爱心数字阅读证”“无障碍阅览室”等专属服务。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及农村儿童,通过送书入校、公益捐书等形式,消除阅读资源壁垒。优化内容供给,培育《烽火太原》等本土精品。建立“数据+需求”选书机制,动态优化馆藏结构,实现精准匹配与全域覆盖。?数字阅读转型,开展“扫码看书 百城共读”云端共读活动,升级市图书馆数字平台,完成“纸质到屏端”的媒介跨越。这些深耕细作,似注入一泓清泉,为建设城市文明厚植活力根基,让市民在滋润中体悟文明魅力。

??引领阅读风尚,厚植城市文明基因

??太原市以阅读为纽带,不断凝聚精神品格,书写“人人悦读、满城芬芳”的时代答卷。品牌矩阵赋能,以“4 ·23太图读书节”为核心,联动多方打造全民阅读盛会,推出“太图讲坛”“书香雅集”等活动。太原广播电视台《月读》栏目邀请刘慈欣等名家分享阅读故事,形成广受关注的文化品牌。??榜样示范引领,累计评选215名优秀阅读推广人,覆盖了教师、大学生、新闻出版工作者等各行业各年龄段??埂笆蟛厥榧摇薄笆咽橄慵彝ァ钡绕姥?,“阅见未来·锦绣时光”颁奖礼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浏览量近200万。?场景全域浸润,开展“书香太原”全民读书季活动,以机关共读、校园书香环境建设、公益阅读推广为抓手,厚植社会阅读土壤。这些扎实举措,如点燃文明薪火,为建设城市文明汇聚炽热能量,让市民在熏陶中汲取文明养分。

??今日之太原,正以书香为墨、文明为纸,书写着古老城市的新篇章。(裴耀军/山西省太原市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

传承文脉 守正创新 匠心营建

以更优文化空间让群众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拥有6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近450年建都史,底蕴深厚,文脉绵长,素有“天下文枢”之美誉,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座“世界文学之都”。这里诞生了第一部诗论专著《诗品》、第一部文学理论和批评专著《文心雕龙》,超过1万部文学作品在南京著就或与南京有关。在悠久的文脉传承中,崇尚文学、热爱读书已经成为城市鲜明的精神气质,赋予了城市和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近年来,南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民阅读的重要指示要求,立足城市所能、聚焦社会所需、紧盯群众所盼,致力于创新多元文化空间,更好地丰富阅读供给体验、满足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南京突出文脉传承、彰显文都气质。1500年前,在古都金陵的古鸡笼山,设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学馆。沧海桑田、转眼千年,今天这里已成为具有展厅、书房、院落与园林多种东方美学元素的“世界文学客厅”,面向公众免费开放,两年多来接待参访超过10万人次,举办“文学之都‘大师课’”“国际青年沙龙”“文都春集”等活动350余场。同时,还联动推进多个“文学+”空间、链接多个“文学之都地标”,打造100个“创意城市客厅”,覆盖超1000个文学点位,每个点位都可以通过移动互联技术,一键感知背景故事、文学音频等数字化体验,让读文学、品经典融入日常生活、走近百姓身边。

  南京精心构筑多元文化空间,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于沉浸式体验、社群式参与、场景化服务的需求,优化提升15家公共图书馆、82座备案博物馆等“文化地标”,每年开展各类阅读推广活动超过1万场。注重构建“毛细血管”,实施“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计划”,在公园景区、商场、酒店、以及乡村等建设新型阅读空间240多处、“童阅金陵”少儿阅读空间136个、“图书漂流驿站”600余个、农家书屋425个,实现与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让优质阅读资源覆盖城乡。

  南京不断创新阅读场景,把买书、读书、交流有机融入各类城市空间。作为中宣部“旧书新知”活动推广城市,自去年11月以来,精心策划组织5场“金陵旧书市集”活动,走进熙南里历史街区、城市中央艺术公园等地,打造集古旧书展示、讲座研学、互动体验等为一体综合市集,通过旧书承载的情感与记忆链接更多读者。南京持续建设新型复合式阅读空间,在历史街区、秦淮河畔布置一批美丽而有故事的“转角·遇见”文化空间,在大街小巷打造一批嵌入式“特而精”文化空间,将非遗体验、研学实践等与读书交流、AI赋能相融合,开展活动1200余场,吸引6万余人现场参与,深受市民游客欢迎。

  朱自清先生说:“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蹦暇┯?03处历史建筑、老字号170余家。南京认真落实中宣部关于赓续城市历史文脉的要求,秉持“城市是一本书”的理念,系统策划“读城”活动,深入挖掘蕴藏其中的人文故事,让城市的空间可读、历史可感、文化可触,引导人们感悟城市文化魅力,感知城市深厚积淀,感受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交融,在延续城市文脉中涵育阅读风尚。

  随着一系列多元文化空间的营建,书香渐渐飘向城乡的每个角落,阅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氛围日益浓厚,书香金陵更具魅力。(经地生/江苏省南京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

“我陪孩子读经典”点亮城市文明底色

  宁波文脉悠远、鸿儒辈出,古老运河与蔚蓝大海交相澎湃,历史文脉与现代气象和谐共鸣。从记载古丝绸之路历史的“活化石”,到货物吞吐量连续16年位居全球第一的东方大港;从王阳明“知行合一”、黄宗羲“经世致用”的思想之光,到蜚声海内外的“院士之乡”;从创造近代史上百余个“中国第一”的宁波帮,到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领跑全国的“冠军之城”,悠久的藏书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执着的创新精神在宁波交融积淀,以“书藏古今”的文化风骨,铸就了“港通天下”的恢宏气象,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卷中绘就了精彩一域。

  近年来,宁波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宁波“繁荣港城文化”的殷切嘱托,丰富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构建多元化的阅读空间,培育社交性的阅读模式,让“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之城的不懈追求和闪亮标识。今天,我想特别介绍宁波创新打造的“我陪孩子读经典”全民阅读活动——这项始于家庭、兴于社会、成于共融的文化实践,正以“小阅读”撬动城市“大文明”。

  从“小我”到“大我”,编织全民参与的书香网络。在宁波,阅读不仅是个体的习惯养成,更是新时代的文明风尚和全社会的行动自觉。“我陪孩子读经典”中的“我”不仅包含老爸、老妈、老师、老人、老外,还有社会各界志愿者、古人今人、现实人数字人。宁波坚持用陪孩子带动全社会,去年以来,全市开展名家分享、走读研学、公益陪读等活动1.5万余场次,平均每天有超过30场阅读活动在全城铺开?!鞍偻蜓叨聊ā薄鞍俪【涞级两T啊薄鞍倨笄Ы惩蚣叶辆洹钡认盗谢疃行Я唇痈餍懈饕?,受益人群超过2200万人次,宁波图书馆15岁以下少儿阅读群体办证量较上一年增长3倍。宁波坚持用阅读传递城市温度,通过“星光伴读”“听·书声”等活动为残障和自闭症儿童提供阅读服务;聚焦全市36万集卡司机、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推出“悦读暖‘新’”“我陪‘小候鸟’读经典”等活动,引导全社会以阅读启智、用阅读润心。

  从“有限”到“无限”,解锁跨越时空的文化密码。在宁波,阅读载体不仅局限于书籍,而是形成了更加多维的文化场景。宁波创新“陪”的形式,发动家长陪读、老师引读、社会伴读、名家领读,依托数字化手段实现远程共读。宁波拓展“经典”的范围,不仅涵盖传统国学、新时代、本土文化的经典,还扩展到海外经典,推出200种经典书单,免费赠阅50余万册,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群众手中。宁波延伸“读”的地点,与四川凉山、新疆库车等对口支援城市组织“山海共读经典”,联动海上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沿线节点城市发起“共读海丝经典”,开辟“书香出海”文化传播新航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焕发光彩。

  从“无形”到“有形”,构筑触手可及的文化地标。在宁波,阅读不仅停留在纸面,各类城市空间都是鲜活生动的书卷。宁波全域建设“15分钟阅读圈”,建成市、县两级全覆盖的少年儿童图书馆,在地铁、商圈、文博场馆嵌入“城市书房”,打造4500多处阅读空间,编制沉浸式的“走读宁波地图”,让“诗和远方”转角可遇、阅读之美处处可寻。来到宁波,你可以在天一阁体验非遗修复技艺,亲手让沉睡的古籍重焕生机;可以在百年“抱珠楼”畅享数字阅读,感受历史与现代的奇妙融合;可以在网红书店“四明书局”打卡沉浸阅读,品味生活的静谧与美好。(徐猛挺/浙江省宁波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

千年文脉滋养城市书香

——关于城市阅读的西安实践

  千年古都,十三朝文脉赓续,西安这座从《诗经》里走出的城市,既有镌刻在古籍上的文明密码,也有闪烁在云端的数据长河。近年来,西安市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加快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全力推动“书香之城”建设,已建成14个公共图书馆、12个24小时智慧图书馆、86个城市书房、2700余个(村)社区书屋、4000余个数字文化墙,四级公共文化阅读服务网络实现了全覆盖。全民阅读提质升级、有声有色,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持续提升。

  书院星火:从碑林到街巷的文化基因传承

  西安的书院文化始于盛唐,兴于宋明。关中书院里,冯从吾先生讲学时“环而听者常千人”的盛况,不仅是学术传承的见证,更是全民阅读的早期图景。在书院门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中,创新性地将“活态传承”理念注入其中:青砖灰瓦的明清院落里,既有传统线装书修复工坊,也有沉浸式古籍数字化体验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启用的“碑林云”,通过AR技术让《开成石经》的碑文在手机端立体呈现,使深藏库房的12万件文物典籍,化身“掌上图书馆”,平均每月访问量突破20万人次。

  文化毛细血管:15分钟阅读圈的民生温度

  在城市规划中创造性地提出“典籍地标+社区书房+流动驿站”三级体系。西安国家版本馆文济阁如同当代“文化太学”,曲江书城、蓝海风中心等现代文化综合体如同时尚地标,建成的86个城市书房,以及2700余所村(社区)书屋,则让文化触角深入街巷。在纺织城老社区,由旧厂房改造的“城市书吧”,保留着纺织机零件作为书架装饰,成为产业工人的“文化客厅”。更令人感动的是那些自发形成的阅读空间:“砖瓦窑老碗面”面馆主理人徐德芳将面馆打造成了“书香+饭香”的地方,顾客带一本旧书就能免费吃一碗面;自闭症孩子妈妈王莹在新城区自强路街道航建社区,发起特殊妈妈读书会,多位自闭症孩子的妈妈从西安各处赶来参加,大家围坐在一起阅读,在阅读中为心灵“充电”。这些民间力量,让城市的文化肌理愈发鲜活。

  古今交响:数字时代的文化创新实验

  在数字化阅读接触率达80.3%的当下,科技为西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全新活力。西安博物院推出“数字文物展”,在手机或电脑端就能360度全方位观赏馆内珍藏;西安城墙景区利用AR技术打造“互动城墙游”,游客只需扫描城墙上的二维码,便可以了解古代城墙防御体系。实现文化普惠,离不开科技与人文的协同驱动。在西安蓝田县,图书馆流动书车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广受欢迎;在西安图书馆,专为视障群体设立“光明书坊”,配备了先进的盲文阅读设备以及专业引导人员,切实让市民群众感受到阅读的魅力和文化的力量。

  长安自古诗书地。古有关中书院、易俗社,如今,西安城市文化新地标长安书院图书馆正式开馆,长安云科技文化综合体昂然屹立。人们对西安的向往,更深层次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热爱。西安正在以文化兴市战略为目标,致力于打造“唐诗之都”,坚持“以文化城、以文化人”,培育人文优势,以千年文脉滋养城市书香,持续推进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转变。(王辉/陕西省西安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

传承书院文化  建设文明九江

  九江地处江西省北部,古称“浔阳”,又叫“柴?!?、“江州”,千里京九与万里长江在这里交界,浩渺鄱湖与秀美匡庐在这里相遇。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亲临九江,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总书记登上琵琶亭,称赞“九江是一个很有历史文化的地方”。

  这里,文脉绵长,书香满城,独特的书院文化成为赣鄱文化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以书院文化为载体,通过“保护传承、创新转化、融合发展”三大路径,将书院文化融入现代社会治理,引导人们不断涵养文化自信、提升思想境界、增强精神力量,让传统书院在新时代唱响文明之声、焕发时代生机。

  以“活态传承”守护文化根基

  九江,是全国书院文化发展的重要发源地,历代书院超100所,2所书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さノ?。其中白鹿洞书院,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朱熹在此制定了《白鹿洞书院学规》,倡导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治学精神影响深远。书院不仅是古代学子们求学问道的场所,更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我们加大对书院建筑的保护力度,制定科学保护规划,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或重建、或修缮,坚决守住其原真性和完整性。如今,在九江,以白鹿洞书院为首,同文书院、高峰书院、凤巘书院、五柳书院、濂溪书院等一批书院正逐渐重现昔日风采。

  加强书院文化阐释,依托江西省书院文化研究会,加强与省内外高校合作,开展书院文化学术研究。创办“白鹿洞书院会讲”系列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文化名人开展研讨、讲学等活动,让书院文化得以传承弘扬。

  以“创新表达”激活文化基因

  书院不仅是教育的场所,更是文化的精神高地。它们承载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使命,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品格。我们推出“游+研+学”发展模式,将书院的大门敞开,推动文保单位向文化空间转变。2024年,白鹿洞书院接待游客40万人次,其中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游学的学子达10万人次,开发“朱子学规”礼仪体验、碑拓制作等12类课程,推出“着汉服、学国学、习孔礼”等研学活动,白鹿洞书院入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将书院学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编写《书院德育故事》校本教材,纳入全市中小学德育课程。加强文明互鉴,借助外籍学子探秘访古、国际友城青年领袖对话江西等活动,让书院文化跨越山海,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新窗口。

  以“价值转化”引领文明风尚

  作为古代教育机构,书院尤其注重道德教育,其“明理”“修身”等教育理念对提升公众道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涵不谋而合。我们探索“精神文明建设+书院文化传承”融合发展模式,把散布在全市各地的书院拓展为文明实践站点,打造“书院+书房+书吧”新型阅读空间,让书院、书房、书吧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空间,成为市民共享文化成果、传承文明精神的重要场所。目前全市建成公共图书馆15家、实体书店291家、城市书房117家、农家书屋1741个,文明实践阅读空间2148个。常态化开展红色经典诵读、阅读沙龙、文明礼仪、国学课堂、非遗体验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打造“文明实践+‘寻书’城市阅读”特色品牌,推出“寻书+家风文化——德安书房”“寻书+诗词文化——玖居庐山悠书屋”“寻书+长江文化——琵琶书屋”“寻书+茶文化——茶书阁”等各具特色项目,仅2024年,举办惠民文化活动1.5万场次,惠及群众320万人次。挖掘书院文化基因,注重传承创新,广播剧《禾下乘凉梦》等2个文艺作品荣获中宣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九江市将继续探索书院文化与城市文明的深度融合,用千年文脉滋养现代文明,让“修身为本、向善而行”的精神基因融入城市血脉,努力让广大市民成为“知书识礼”的谦谦君子,让更多家庭成为“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孙金淼/江西省九江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